5日举行的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财政部部长刘昆、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回答了社会关切的热点问题。
不搞“碳冲锋”和运动式“减碳”
稳妥有序推进实施102项重大工程
“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决心、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继续保持我国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全年目标任务。”在5日举行的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何立峰回答记者提问时说。
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114.4万亿元。“一年gdp增加了13万亿元,这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是第一次。”何立峰说,按美元计相当于二十国集团中排名第六或第七位国家的经济总量水平,这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也是第一次。
“这说明,中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很强,中国经济的韧性很强,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抗风险能力很强。这也是实现今年gdp增长5.5%左右预期目标的信心所在、基础所在。”他说。
何立峰说,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从国情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何立峰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我们自己必须要做的一件大事。通过推进“双碳”工作,可以创造非常多的发展机遇和商业机会;可以有效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提高广大城乡居民生活品质和生活质量;可以为子孙后代谋幸福;可以为落实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作出中国贡献,体现负责任大国担当。
“这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将对生产生活方式产生巨大改变。”何立峰说。
“我们不搞‘碳冲锋’,也不搞运动式‘减碳’,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双碳’工作。”何立峰说。
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十四五”规划,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
“‘十四五’规划确定的102项重大工程,是个‘大套娃’,目前已分解出2600多个项目,正在稳妥有序地推进实施。”何立峰说,精准把握投资重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补短板、“双碳”、新兴产业、老旧设备更新等重点领域建设;重点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强养老、托育、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领域投资等。
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地见效
今年退税减税的规模将达历史上最高
财政政策、赤字率、减税降费……5日提请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了多项今年的财政工作安排,备受社会关注。在当日举行首场“部长通道”上,面对记者关心的财政热点问题,财政部部长刘昆第一时间给予回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可持续。如何理解?如何落实?
“这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一个有机整体,总要求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着力点是加大对冲、提升效能,落脚点是托住宏观经济大盘。政策安排兼顾了力度与节奏、当前与长远、发展与安全。”刘昆说。
推动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地见效,财政部门已做好准备。
“我们将精准研究每一项财政政策,精心安排每一笔财政资金,早出台政策,早下拨资金,早落地见效。同时,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既保持必要力度,支持经济恢复发展;又预留政策空间,应对今后可能出现的风险挑战。”刘昆说。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今年赤字率拟按2.8%左右安排、比去年有所下调。这是否意味着财政支出强度减弱?
“赤字率适当下调,是保持财政可持续的重要举措。通过统筹财政资源,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财政支出强度不仅不会下降,而且比去年会有较大的提高。”刘昆说。“财政支出强度是有保障的。”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今年的政策有哪些看点?如何保障“真金白银”送达企业?
在刘昆看来,今年退税减税的规模将达历史上最高,约2.5万亿元;政策发力更加精准,制造业等6个行业的退税减税规模将达1万亿元,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受益受惠规模也将超1万亿元。
他介绍,增值税留抵退税是今年减税降费的主要措施,通过提前退还尚未抵扣的税款,直接为市场主体提供现金流约1.5万亿元。与此同时,中央财政大幅增加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帮助地方缓解减收压力,保障减税降费政策落地生效。
目前粮食供给总量充裕
有能力保证14亿多中国人每天到点开饭
当前夏粮生产形势如何?耕地保护如何落实“长牙齿”的硬举措?5日举行的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上,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回应社会关切热点。
唐仁健表示,近两年,受疫情、灾情叠加影响,大家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句话有了更深更真切的体会。
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是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之一。
“这是给我们下的‘军令状’,是必须确保完成的硬任务。”唐仁健说,今年的粮食生产确实面临很大困难,去年五省受罕见秋汛影响,冬小麦晚播面积占了冬小麦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尽管面临苗情复杂情况,但农业农村部门依然有信心有决心打赢保夏粮夺丰收这场硬仗。
“目前我们粮食供给的总量充裕。今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83公斤,比去年的474公斤增加了9公斤。在总量的保障下,我们有能力保证14亿多中国人每天到点开饭,而且饭碗能够越端越稳,也吃得越来越好。”唐仁健说。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如何切实管住、管好?
唐仁健表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的一系列规定和有关法律法规,要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继续加大公开曝光、挂牌督办、追责问责的力度,进一步增强体制机制和执法的刚性约束:
——管数量。农业农村部门积极配合自然资源部门,确保18亿亩耕地实至名归。按照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的顺序,划好三条控制线。把耕地保有量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目标任务足额带位置逐级分解下达,由中央和地方签订责任书,实行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提质量。今年将新建1亿亩高标准农田,加大黑土地保护和盐碱地综合利用力度,启动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
——控用途。要落实利用的优先序,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及饲草饲料生产,永久基本农田重点用于粮食生产,高标准农田原则上全部用于粮食生产。